挪威海底电缆被炸,法国粮仓被烧,欧洲支持乌克兰的报应太可怕!
欧洲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神秘事件风暴”,在这片文明的大陆上,各种奇怪、离奇的事情层出不穷,让人啼笑皆非,不禁让人产生了一种“是谁在捣乱?”的疑惑。
首先,挪威的海底电缆被炸弹袭击,让整个欧洲目瞪口呆。
这条海底电缆竟然如同一根护身符,连接着俄欧与北美洲之间的通信线路,但没想到却成了“炸弹人”的目标。
这种突如其来的事件,让人想起了那句老话:“炸弹在手,天下我有。”难道是某位“炸弹界”的天才,为了抢夺通信权而亲自出马?
而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连粮仓都成了“爆米花”制造机。
法国的粮仓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大型电影院,一场“粮仓变变变”引发了全民观影狂潮。
而土耳其那边的粮食仓库,竟然在装载乌克兰粮食的时候“走火入魔”,成为了一座大爆炸的“烟花仓”。
这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正在准备开办一场“粮仓奇幻之旅”,让粮食们也来一次华丽的蜕变。
当然,欧洲专家们也兴高采烈地揣测,这些事件背后可能涉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
俄罗斯被嫌得神乎其神,似乎成了一切灾难的始作俑者。
但问题是,这些事件的发生地点和目标似乎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利益不太相关。
难道是一场“全球踩雷大赛”正在欧洲悄悄上演,各国都在竞相掀起“不平凡”的高潮?
而另一方面,乌克兰似乎也成了“附加战场”的争夺地。
从“国际军团”到黑海安全走廊,各种蹩脚的表演让人不禁想起了一句话:“谁来才能把这场闹剧收好?”
乌克兰成了政治版的“谁是卧底”,想象中的“战略”和“策略”似乎都被喜剧取代了。
更让人感到荒诞的是,法国极右翼分子居然在乌克兰战场上“锻炼”自己,可能还会“回国后对法国安全构成安全威胁”。
这个画面简直如同一出政治版的“功夫熊猫”,看来这些极右翼分子正在认真准备着未来的“安全大魔王”计划。
不管怎样,欧洲正面临着一场“离奇事件狂潮”,每一起事件都如同一个荒诞的故事,让人捧腹大笑又不禁心生担忧。
或许,在这个纷乱的时代,幽默和讽刺才是人们面对困境的最好方式。
希望欧洲能够在笑声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让这场“神秘事件风暴”早日过去,让人们重拾安宁与宁静。
毕竟,欧洲的日常生活不应该是一场粮仓爆炸的烟火秀,更不该成为“炸弹界”的试验场。
英媒:欧洲企业已因俄乌冲突损失超千亿欧元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对俄罗斯施加多轮制裁,而制裁产生的外溢影响令欧洲通胀高企,经济持续承压。据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目前许多欧洲企业的经营因俄乌冲突遭遇重大打击,欧洲企业的损失至少已超过1000亿欧元。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对600家欧洲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在这600家欧洲大型企业中,有176家企业因为削减、出售或关闭其在俄罗斯的业务而产生资产缩水,损失超过1000亿欧元。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等间接因素造成的损失。
报道称,欧洲能源企业受俄乌冲突影响最为严重,仅英国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和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这三家能源企业就因为俄乌冲突损失了406亿欧元。而欧洲金融行业和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行业分别遭受了175亿欧元和147亿欧元的损失。此外,欧洲汽车制造业同样损失惨重,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损失了20亿欧元,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则损失了23亿欧元。
据悉,俄乌冲突爆发前,欧洲有超过1800家大型企业在俄罗斯拥有业务,截至目前仍有超半数继续在俄罗斯经营。然而,专家指出,受欧洲对俄制裁影响,许多欧洲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离开俄罗斯将对其经营造成直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留在俄罗斯则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风险。而在欧洲对俄制裁不断升级的当下,受多重因素影响,无论欧洲企业是否离开俄罗斯,其经营成本与风险都在不断上升,未来还将有更多欧洲企业成为欧洲对俄制裁的牺牲品。
俄乌冲突重创欧企,损失乌克兰一年GDP,西方更无法脱钩中俄
西方一再对俄乌冲突火上浇油,真的能拖垮俄罗斯吗?实际上,西方是得不偿失,欧洲企业因为俄乌冲突造成的损失,已经相当于乌克兰一年的GDP。可以说,这样的西方要脱钩中俄,纯属天方夜谭。
欧洲600家企业的年报和财务报表显示,因为俄乌冲突,欧洲企业蒙受了1000亿欧元的损失,大致相当于乌克兰2022年的GDP。原来,自打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已经有176家欧洲公司出售、关闭或削减了在俄罗斯的业务,这导致公司资产缩水,还得额外负担外汇兑换等一系列费用。
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员工在开发石油更重要的是,1000亿欧元这个数字还不包括能源和大宗商品等宏观经济的间接损失,换句话说,俄乌冲突加剧的能源危机,导致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这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加上这些成本,那么欧企损失的可就不止1000亿欧元了。
这些损失中,有超过一半的部分都属于能源和公用事业领域,比如,英国石油公司、国际能源巨头壳牌和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的损失,就高达近410亿欧元,公用事业公司也损失近150亿欧元。其次就是德国的化学和汽车企业损失惨重,超过10家汽车制造商损失超过64亿欧元。
而且,包括英国联合利华、意大利信贷银行、瑞士雀巢公司在内,现在还有超900家欧洲企业在俄罗斯运营,这些公司将面临风险,可能会蒙受更高的损失。一方面,俄罗斯为了反制美西方的制裁,已经决定控制富腾和尤尼珀的天然气进口业务,还计划没收达能以及嘉士伯的股份,政治上的风险让欧洲在俄企业的前景十分不明朗。
欧洲多番经济制裁并没伤到俄罗斯的元气,俄能源出口依然强劲另一方面,俄罗斯市场一直都比较依赖西方的产品和服务,欧洲企业一旦退出,那么其沉没成本是不可想象的,退出后留下的空白市场也很有可能被对头企业占据。
这些经济数据告诉大家,欧洲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打经济战,是得不偿失。对待这个问题,欧洲以及众企业也很清楚自己会面临怎样的损失,之所以继续跟俄罗斯“脱钩”,有着深层原因。
首先,拿雷诺汽车公司和麦当劳公司举例来说,前者把股份出售后,直接亏损了22亿欧元,后者离开了俄罗斯,直接失去全球收入的7%。但相对于这些亏损,这些公司更害怕会失去欧美市场带来的大部分收入,只要自己不制裁俄罗斯,那么自己就会被制裁。而且,部分欧洲企业在退出俄罗斯之前已经签署了协议,要求6年之内企业有权回购俄罗斯的资产。这表明这些欧企现在放弃俄罗斯只是暂时的,会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卷土重来。
德国杜塞尔民众游行,呼吁结束制裁俄罗斯其次,在欧洲企业退出俄罗斯市场的过程中,可以在流程上作“缓兵之计”,来进行硬性撤离的假动作。简单来说,就是在欧洲制裁俄罗斯之初,并没有对企业作出时间限制、具体业务退出等严苛限制,这就让很多企业口头上的退出十分干脆,实际行动上却不紧不慢处理在俄罗斯的资产业务,甚至很多企业依然悄悄地在俄罗斯开展业务。因此,这些企业虽然强调“脱钩”,但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利益损失最小化了。
这些事实都能从侧面反映出俄罗斯对于欧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现阶段,如果西方继续制裁俄罗斯,那么欧洲的经济损失将会更严重。拿能源来说,现在西方的能源价格直逼过去的2倍,这样一来,欧洲的生产成本过高,最终产品也不具备价格上的竞争力,长此以往破坏的是企业生命力。
欧洲的困境要求欧洲,既然已经“失去”了俄罗斯,就不能再失去另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尤其是中国。欧洲在能源危机下,开始了产业大转移,中国成了吸收这些资本的主要对象。
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技术等方面,而中国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市场和稳定的营商环境,成了这些产业再焕新生的最佳温床,欧洲对中国“脱钩”并不科学。
总而言之,“政治正确”要求欧洲必须当这个冤大头,但经济利益让欧洲无法真正“脱钩”中俄。
欧盟无法与俄脱钩,匈牙利总理公开讲话:西方公司不愿离开俄罗斯
俄乌冲突持续到现在,西方国家在军事上为乌克兰提供武器,借乌方的战场对俄罗斯实施军事打压,还借此机会,在经济上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制约俄罗斯的对外金融往来和国际企业交流协作,企图将俄罗斯隔离在欧洲世界之外。但他们想错了,欧洲根本离不开俄罗斯。
参考消息网报道,匈牙利总理在发表讲话时承认,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中对俄实施经济制裁的一系列措施,企图让俄罗斯与欧洲经济“脱钩”,以此对莫斯科实施政治压力,这种想法缺乏一定的现实性,很难把俄罗斯完全隔绝在欧洲世界之外。
俄罗斯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相连,世界各地都与俄罗斯有经济上的合作,对俄罗斯的经济打压,实际上对欧洲国家自身造成了一定影响。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之后,欧盟购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销,相较于对俄制裁前翻了一倍,这极大削弱了欧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欧盟事实上,尽管俄罗斯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但西方公司仍不愿撤掉设在俄罗斯的分部。绝大部分的制药、矿业、能源以及其它工业公司总共1200余家,仍旧留在俄罗斯,仅有一小部分离开。据统计,这些还待在俄罗斯的西方公司,在去年对俄罗斯贡献了35亿美元。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石油及天然气产量都排名世界第二,同时是第一大天然气出口国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石油和天然气出口量,在全球出口贸易中的占比高达四分之一,有一半的出口量抵达了欧洲。可想而知,俄罗斯能源对欧洲的影响。
原油油井而欧美世界对俄罗斯层层加码的制裁,显然是眼光短浅。此前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之外,将俄方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与SWIFT系统切断,无法通过该系统进行国际跨境贸易活动,导致俄罗斯与外界银行的金融往来略显笨拙,也促使俄罗斯去美元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快速建立,逐步脱离美国金融市场的管控。
而后欧美又考虑要禁运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逐步削减对俄罗斯的石油进口,强行斩断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依赖关系,希望以此重挫俄罗斯能源出口。但这本就撼动了欧美自身能源支柱,这一“自残”举动,严重缺乏常识和合理性。
SWIFT系统俄罗斯对此回应,将逐步减少对欧洲的石油天然气输送,转而向其他国家和地区销售。全球石油短缺引起的能源价格上涨,让俄罗斯短时间快速获益。而实际上,欧盟对俄罗斯的这一禁运举措,并没有对俄罗斯的石油出口预算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不过,欧盟禁运政策还是导致了能源出口贸易量受到影响,俄罗斯有一半本该运往欧洲的能源,需要寻找其他买家,而欧洲自身因为无法购买俄罗斯石油,最后不得不利用其他途径购买更贵的石油和天然气,以此供应国家运转,这样不仅提高了能源进口成本,加剧了自身能源危机,并且对全球能源市场造成了混乱,最终只会有害无益。
石油西方国家对俄其他领域的制裁,也同样是自掘坟墓。俄罗斯在全球各地多个领域都设有合资企业,从工业、制药、能源、科技,再到航天,这无疑重挫了全球的经济合作,全球经济危机没有任何向好的态势,实际上对全球经济不会造成丝毫优化。
正如匈牙利总理所说,西方企业没有转移设在俄罗斯的分部,这本身就说明他们的企业本身对俄罗斯具有依赖性,一旦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彻底制裁而不留余地,全盘撤回在俄分部,西方企业可能严重受损。
欧洲央行副总裁德金多斯:9月利率决定还没有定论
【欧洲央行副总裁德金多斯:9月利率决定还没有定论】财联社7月7日电,欧洲央行副总裁德金多斯表示,核心通胀的演变将是欧洲央行未来政策决定的关键,需要明确的迹象表明通胀将趋近于2%的目标。9月利率会发生什么情况是一个开放式问题。
充满政治算计!欧盟高官鼓动欧洲军舰巡逻台海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23日在法国《星期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鼓动欧洲海军在台湾海峡巡逻,“以显示欧洲对这一绝对关键地区航行自由的承诺”。2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认为,博雷利的此番说辞,反映出欧洲内部的确有一些政治力量,始终以意识形态划线,对华抱有冷战思维。中国对此应该警惕,但没必要认定其为欧盟的既定政策。
据报道,博雷利在《星期日报》上的文章写道,“在许多问题上,我们与北京存在深刻分歧”,比如价值观。在经济领域,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越发处于劣势,不是因为缺乏竞争力,而是因为补贴等限制措施。他说,欧洲必须非常重视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在经济上、商业上和技术上都与我们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我呼吁欧洲海军在台湾海峡进行巡逻,以显示欧洲对这一绝对关键地区航行自由的承诺”。不过,他同时强调,“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立场简单且一贯。在我们看来,只有一个中国。”
“博雷利的话呼应了他上周二(18日)在欧洲议会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中所作的评论。”“德国之声”23日评论称,博雷利当时说,台湾显然是欧盟保障地缘战略和平范围的一部分,针对台湾的行动必须被拒绝。他声称,“这也是因为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台湾在生产最先进的半导体方面具有战略作用”。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者、清华大学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高健2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博雷利呼吁欧洲派海军到台海巡逻,“但非常客观地讲,欧盟没有这样的实力”。对于欧洲境内的社会治理危机、经济衰退以及俄乌冲突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马克龙在内的不少欧洲政治家,都是有客观认知的。高健表示,博雷利的文章,从战略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欧盟不愿意在国际事务中被边缘化,从而试图刷存在感。作为欧盟外交和安全事务的负责人,他能在公开场合发表这样的署名文章,也反映出欧洲内部的确有一些政治力量,始终以意识形态划线,对华抱有冷战思维。
博雷利的表态被法德等多家欧洲国家媒体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相对比。本月早些时候,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北京后对媒体表示,在台湾问题上,欧洲人不应该成为美国的“追随者”。他解释称,欧洲“不应陷入世界的混乱和不属于我们的危机中”。马克龙的表述随后引发美国和欧洲政界一些人的批评。不过,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很快公开表示,欧洲领导人正越来越支持马克龙避免成为“美国追随者”、加强战略自主性的主张。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2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博雷利此番表态距离马克龙不久前在台湾问题上的表述差距较大。“马克龙的意思是在说,欧洲需要搞清楚到底有没有必要介入台海等本身和欧洲没有关系的事情,而博雷利的说法,则等于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台海形势和欧洲有关。”他分析称,两名欧洲领导人的表述显示出,欧盟内部的争论仍然很激烈,且受美国影响依然很大。他认为,博雷利的表态或许意在“对冲”马克龙言论带给欧洲的影响,确保欧盟的对外政策形成一种所谓的“平衡”,也多少传递出欧盟机构试图把所谓的“统一外交政策”凌驾于各成员国对外政策之上的考虑。
一位不具名的中国欧洲事务学者2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博雷利的表态意味着在七国集团(G7)外长会后,美国同北约、欧洲在国际安全、台海、乌克兰等问题上又进行了一次协调。他认为,博雷利的表态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一种倒退和挑衅”,非常严重。不过,崔洪建认为,博雷利的观点是否会落地成为“政策”或“行动”尚需观察。“如果要以欧盟的名义巡航台湾海峡,需要通过一系列程序。而在对华问题上,目前欧洲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存在较大分歧。”他说,不认为博雷利的话会立即导致相关行动的推进,也不至于导致中欧关系立即倒退。“中国应警惕博雷利表态背后的动向,但没必要将此认定为欧盟的既定政策而中止目前同欧盟的合作。欧盟内部有复杂的决策机制和权力博弈,并非一人能够说了算。”(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 铭 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陈青青 李 雪)
力挺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不能盲目追随美国
在结束为期3天的访华之行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返回法国的专机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性,顶住成为“美国追随者”的压力。
据环球网4月12日援引彭博社报道,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当地时间11日力挺法国总统马克龙。勒梅尔表示,欧盟不能在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中任人摆布,他支持马克龙早前言论,即一旦发生全球危机,欧盟国家不应成为任何一方的附庸。
同时,4月1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也公开表示,欧洲领导人正越来越支持马克龙避免成为“美国追随者”、加强战略自主性的主张。
马克龙: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据央视新闻4月11日报道,当地时间4月11日下午,马克龙在访问荷兰期间发表讲话。他强调,欧洲应该保持开放,同时维护欧洲的经济主权,只有这样才能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把命运掌握在欧洲人自己的手中。独立自主对欧洲非常重要,欧洲应该保持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能依赖从属于其他国家。
法国总统马克龙(图片来源:新华社)
马克龙认为,欧洲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创新和改革,并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比如提高对各国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同时整合欧洲市场,吸引资本和人才。欧洲需要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依赖其他国家的科技会使欧洲面临风险。他还强调,欧洲应实现互惠互利,在欧盟内部实现公平贸易。
此外他补充说,欧洲应当同不尊重《巴黎协定》的政府和个人停止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讲话结束前,马克龙总结了提高欧洲竞争力的五个要点:统一市场、产业政策、保护、互惠与合作。
据法国《回声报》和美国政治新闻网当地时间9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结束访华之行返回法国的专机上接受了两家媒体的采访。
马克龙表示,欧洲必须加强战略自主,这对于防止欧洲国家成为“附庸”至关重要。马克龙认为,欧洲应减少在武器和能源方面对美国的依赖,必须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业。
马克龙还表示,欧洲应减少“美元特权”带来的影响,欧洲已经有反对美国将美元“武器化”的声音。
法财长、欧洲理事会主席力挺据环球时报4月12日援引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11日报道,围绕着马克龙表态的讨论不断扩大,米歇尔称,马克龙并非孤立于欧洲领导人之外,“虽然马克龙是以法国总统的身份发言,但他的观点反映了欧洲领导人的观念转变”。
米歇尔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称:“与几年前的情况相比,欧洲的战略自主性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对于与美国的关系,一些欧洲领导人虽然不会像马克龙那样公开表态……但我认为相当多的人真的像马克龙那样思考。”
米歇尔补充称:“与美国的联盟确实让欧洲国家存在着巨大的依赖,但是,如果因为与美国的联盟关系,我们就在所有问题上都盲目地、系统地遵循美国的立场,那就错了。”
同样在11日,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与数字主权部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力挺马克龙。他表示,马克龙“就像他自2017年以来所做的那样要求欧洲独立和主权,这是绝对正确的”。
彭博社报道称,勒梅尔11日在法国媒体“欧洲第一电台”的节目中发表了上述言论。此前,马克龙上周与冯德莱恩一同访问中国。在访问期间,马克龙试图描绘出法中关系与美中关系的区别。相较而言,美国的对华态度更加强硬。报道提到,勒梅尔还表示,“我们选择对话”,“难道这不比进行对抗和加剧冲突的逻辑来得好吗?”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环球时报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荷兰】女子光天化日之下被黑人强奸,最近开始审理案件
第一个全欧洲范围内的财经生活公众号,不吹不黑,新鲜有趣。
鲁晓芙(Xiaofu_Lu),财经作家旅居欧洲,已经出版《欧洲投资实用手册》等财经书籍。
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为基地,以英法德三种工作语言,从事全欧洲范围内的投资并购业务。
已经开启“快捷转载”,欢迎其他公众号按照规定转载。
去年 12 月,一名年轻女子在荷兰恩斯赫德(Enschede)光天化日之下被强奸。一名来自非洲塞拉利昂的 21 岁男子因涉嫌暴力强奸被捕,他已经承认犯罪。
该案的预审听证会于周五上午在荷兰东部城市阿尔默洛(Almelo)法院举行。
去年的12 月 19 日星期一,一名年轻女子在恩斯赫德市中心行走时,一名来自塞拉利昂的 21 岁男子走近她。他问这个毫无戒心的女子:“我能问你一件事吗?”
受害人随后被强行压倒在地,脸部遭到殴打,被嫌疑人拖走。
在光天化日之下,她被残忍地强奸了。
据称,在实施强奸的过程中,嫌疑人不断说着“真的很好,哦,很好”这样的话。
强奸过程被闭路电视拍下。
这位 21 岁的男子并不否认他涉嫌刑事犯罪。据检察官胡克斯特拉( Menno Hoekstra)的说法,他的陈述甚至相当于认罪。
目前,尚不清楚受害人的具体年龄或居住地。检察部一位发言人说:“公诉机关不会报告受害人任何的资料。”
嫌疑人被拘留在羁押中心,几周后将在司法部精神心理中心Pieter Baan Centrum接受对其精神心理的调查。调查完成后,案件将进行实质性处理。
下一次预审听证会定于 6 月 16 日举行。
如果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点赞转发,谢谢。
法媒:欧盟出台这些措施 堪称史无前例
参考消息网3月25日报道 法国《回声报》网站3月23日发表报道,题为《在工业政策方面,欧洲终于做出了改变》。全文编译如下:
最近几周,布鲁塞尔宣布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重新确定欧洲在全球绿色产业领导力之战中的地位。
为应对《通胀削减法案》这一美国对其“清洁”技术的3690亿美元大规模补贴计划,布鲁塞尔动用强有力的立法武器。
向绿色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在欧洲制定矿物回收和精炼配额。诸如电池、风力涡轮机、电解槽、生物甲烷等关键绿色技术的生产在欧洲本土至少实现40%。
这些决定完全是史无前例的,对欧盟来说也是非同寻常的,标志着范式的转变。
工业政策的概念曾经是禁忌,现在已经被明确地接受了。这个议题和欧盟一样古老,一直是27个成员国中主张加强国家干预主义的成员国和其他成员国争论的焦点。
因此,欧盟正在触及其创始原则之一。从一开始,工业就一直是欧洲计划的核心。
工业品、原材料和服务的共同市场是围绕着成员国之间货物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建立的。有一个信条:作为国王的消费者必须为一切付出最低的价格。
如今,竞争决定了欧洲的工业政策。未来,国家和工业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将越来越成为布鲁塞尔机器的核心,在一个可以说是“有计划的”经济中。
像欧盟去年对半导体所做的那样,针对一个特定行业进行补贴,并准备对绿色企业进行补贴,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欧洲工业面临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冲击而变得更加脆弱,欧盟国家增加干预的迹象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欧洲加强与中国合作声音增大,德工程师:中国市场对德企越来越重要
【环球时报驻德国、英国特约记者 昭东 纪双城】俄乌冲突爆发后,在美国的影响下,包括德英等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对华政策出现改变,更强调与中国关系中竞争的一面,一些人还不断煽动对华“脱钩”。不过,越来越多的欧洲政治和经济界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和欧洲各国的利益在许多领域是重叠的,合作远远多于分歧。
“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据“德国之声”报道,尽管德国政界不断有声音呼吁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2022年德中贸易额仍再创新高,达到2980亿欧元,同比增长21%。《环球时报》记者近期采访了巴斯夫、博世、拜尔制药、梅赛德斯-奔驰、库卡等多家德国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高管、员工等谈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希望早日“回到中国”工作。
39岁的温特尔是德国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快将去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中国市场对德企越来越重要,占了各大车企销售总额的1/3以上,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电动车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已领先,德国车企都在中国加大投资和研发。32岁的费尔曼是柏林一家公关公司的部门主管,因为在中国留学和工作过,较为熟悉中国国情,所以她在工作两年后就被晋升为部门主管。费尔曼说,最近两年来到自己所在公司询问中国情况的德国中小企业主越来越多,他们都希望开拓中国市场。
柏林中国问题学者维海尔姆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一些政治人士和媒体被所谓“德国过度依赖中国”的观点带偏了方向,而美国的对华叙事严重影响欧洲的对华政策。即使如此,德国及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仍越来越紧密,这从去年德中贸易额再创新高就可见一斑。此外,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华德企已超过5000家,还有2000多家中资企业在德经营生产。据德媒日前报道,酝酿已久的德国新对华战略很可能在今年春天出炉,而代表德国商界利益的亚太经济委员会则呼吁政府在对华关系上掌握好平衡,切忌只和“价值观相近”的国家做生意。德国财长林德纳日前也呼吁,不要让德国经济与中国“脱钩”,这会伤及德企。
不愿与中国“脱钩”的还有英国企业界。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英国中国商会及英中贸易协会日前在伦敦举办“破冰者”2023新春庆祝活动,中英各界450多人出席。多位与会英方人士乐观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呼吁中英两国在经贸、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合作。
在伦敦做家用消费品生意的汤姆林森希望抓住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的机会,让自己的生意重回正轨。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疫情之前他主要从中国进货,自己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尤其是从中国进口的假发在当地深受欢迎。在中国重新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之后,汤姆林森格外兴奋,认为自己的生意很快就会好起来。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很希望身边的英国亲友能够明白,中国是友善的合作伙伴,两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双方没有直接利害冲突,不应用冷战思维来处理双方的关系,导致民间往来陷入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