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包围圈”破产,印度立下头功,莫迪抛弃拜登,有何深意
随着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国的霸主地位摇摇欲坠,虽然拜登政府极力掩饰这一点,但明眼人都心知肚明。
就拿日本来说,虽然岸田文雄是美国的坚定拥护者,但这并不妨碍国内的有识之士和相关媒体,对于拜登政府保持怀疑态度。
日媒公开质疑拜登政府,暗示美国缺乏契约精神和公信力
近日,日本的《现代周刊》杂志,就大胆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背叛”拜登,脱离美国控制的“对华包围圈”,而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对拜登太过失望和不满,拜登纯属咎由自取。
为了论证自己的看法,证明此说法并非偏见,日媒还特地用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为例解释。
按日媒所言,美国最初的目的,是组建一个自己掌握绝对话语权的组织,好代替自己退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毕竟,美国一直视中俄为威胁,却总是鞭长莫及。而印太经济框架,可以把全球南方国家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从而让美国在亚太地区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美国政府的阴谋不但没有实现,反而濒临“破产”。该框架的创始成员国逐渐不复加入时的热情,还纷纷产生了退出框架的想法,至于原因,跟拜登政府的公信力和契约精神缺失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拜登不但没有兑现当初的“好处”,反而将框架成员当成对付中国的棋子和炮灰。
“印太经济框架”摇摇欲坠的背后,是日落西山的美国霸权
越来越多的国家想要退出框架,脱离美国主导的“对华包围圈”,除了拜登政府出尔反尔,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之外,还透露出一个真相,就是美国自持的“绝对霸主”地位,早已不被承认,而美国的霸权,也已日落西山。
道理不难明白,放在过去,美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在整个国际上都一骑绝尘,这种情况下,不管别国愿不愿意、吃不吃亏,大多都只能按照美国的指示来,尤其是一些小国、弱国,更没有话语权,只能乖乖沦为美国的傀儡。
如今仅因没有享受到美国的“取消关税”便利,就敢不满,就敢脱离美国的控制,足见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威慑”,越来越低。
印度打响退出框架“第一枪”,中美博弈后续发展成谜
对拜登政府失望是一回事,但真正敢于出手,又是另外一回事。出乎众人意料的是,真正立下头功,抛弃拜登,打响“退出战圈”第一枪的,竟然是与中方一直不太合拍的莫迪。
拜登推动该框架形成不过4个月,印度就缺席了重要会议,还以“看不到好处”为由,直接暂时退出了相关的贸易谈判。
从这个角度来看,莫迪政府还是有远见的,看出了该框架的本质,以及可能给印度带来的隐患。
一来印度虽然是人口大国,却不是经济大国,不仅GDP不高,还时常面临财政赤字的窘境。这就导致,莫迪无法拿印度经济当成赌注,陪美国完成经济封锁、遏制中国的把戏。
二来莫迪也很精明,虽然中印因为边境矛盾,关系一直不佳,但莫迪从未因此彻底投入拜登的怀抱,投入美国的反华阵营。
一方面拿着美国的好处,另一方面和中方打太极,左右平衡,趁机争取好处,发展印度的实力。正因为深谙此道,且已经从中美博弈的环境下获利,莫迪才会选择退出框架,不愿彻底站队。
随着印度的“退群”,越来越多的框架成员国开始动心,除了坚定维护美国的日韩,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或多或少开始释放善意。
手下的“棋子”不受控制,甚至向中方靠拢,这对于尚未分出胜负的中美博弈来说,无疑是中国的绝佳机会,也是美国的巨大危机。中国当前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和东南亚国家交好,加强贸易联系,彻底打破美国的阴谋诡计。
美国这么做,“虚伪到天真的地步”
参考消息网7月18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5日刊登题为《无论美国称之为与中国“脱钩”还是“去风险”,损害的都不只是贸易》的文章,作者是亚洲经济与金融专题报道资深记者安东尼·罗利。全文摘编如下:
美国总统乔·拜登政府想让我们相信,美国已经与中国达成了某种妥协。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称,她最近在北京与中国高级官员的会晤起到了“我们使美中关系基础更牢靠的努力更向前迈进一步”的作用。然而,将其形容为一次不稳定的休战可能更准确。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洪川(音)在耶伦访华后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对世界来说,美中军方之间缺乏交流比在“去风险”或“脱钩”问题上争论不休更加令人担忧。这是一种合理的观点,不过,对美中关系紧张的担忧在经济和金融层面也是真实存在的。例如,独立的中央银行事务、经济政策和公共投资智库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外汇储备管理者认为地缘政治关系紧张是未来5年到10年影响外汇储备管理的首要因素。
贸易战看来是减少国际收支失衡的徒劳手段。正如洪川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去年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3820亿美元,而特朗普开始与中国打贸易战时的贸易逆差为3750亿美元——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实际上增加了。
这似乎支持了美国的观点,即美国不是寻求与中国“脱钩”,而只是在对美中贸易关系“去风险”——美国可能在战略领域减少进口的同时在某些领域增加从中国的进口。可是,这更多的是事后寻找理由,而不是理性的政策。
耶伦说,脱钩“对两国都将是灾难性的,也将给世界带来不稳定”。她将这与“关键供应链的多样化或采取有针对性的国家安全行动”区别开来。但这虚伪到了天真的地步。
“脱钩”抑或“去风险”——随便你怎么称呼——造成的损害远远不止于贸易统计数据。它把可疑的战略和地缘政治优势置于比较优势的合理经济原则之上,在此过程中降低了效率,却增加了成本。
这种做法助长了保护主义,甚至是孤立主义的态度,在推进过程中也侵蚀了多边主义。它毒害和恶化了国际合作的气氛,最终引发了敌意——所有这一切都不是真正领导作用的标志。
正如洪川所说:“‘去风险、不脱钩’的论调遭到中国人的驳斥,他们认为这两个概念毫无区别。”北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为了限制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发展至关重要的高科技领域,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军事能力方面。
中国尤其认为美国的所谓“去风险”措施具有攻击性且目的在于迟滞中国的进步并强化美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将这些措施解释为旨在对高科技产品的供应、技术和可能的对外投资等重要领域进行管控。
很难知道什么能让世界重归合作、妥协与和平共处之路。不过,迫在眉睫的气候变化灾难可能会是一个能让人类团结一致的共同敌人。
拜登、特朗普若都没当选,未来几年的美国,对中国会更加极端
2024美国大选第三号热门人物,比特朗普更极端更猖狂,如果是他当选,美国对待中国的手段也将更为极端,中美之争必然升级。
44岁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州长、共和党人德桑蒂斯,已经正式宣布角逐美国总统宝座。他表示,如果自己在2024年当选总统,美国将升级与中国的贸易战,比如取消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德桑蒂斯是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头号竞争对手,曾经和特朗普有过不错的关系,但是由于权力争斗而最终分道扬镳。
从宣传政策的特点来看,德桑蒂斯与特朗普并无太大区别,或者说是在一直模仿后者,甚至比特朗普还要过头,尤其是在针对中国的问题上。
德桑蒂斯似乎并不是说说而已,他在今年5月初签署了一项法案,禁止在佛罗里达州拥有建筑物或土地,针对的对象是在中国“定居”的、不是美国公民或绿卡持有者的个人。实际动作上可以说是相当极端,比特朗普有过之而无不及。
德桑蒂斯在美国的人气一直很高,支持他的主要是那些不喜欢特朗普但又认同特朗普政策的人士。另外,由于当前特朗普官司缠身,尽管其人气和支持度依然很高,但是很多人开始不太看好他能在大选中获胜,所以一些共和党支持者就把注意力转向了德桑蒂斯。这也让德桑蒂斯成为了继特朗普和拜登之后的第三号热门人选。
但是对于共和党整体来说,德桑蒂斯的参选可能不是什么好消息。由于德桑蒂斯人气很高,他的参选将对共和党内部形成竞争态势。作为特朗普的主要竞争对手,德桑蒂斯可能吸引特朗普的支持者,并分散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影响力。这将导致共和党内部的选民分裂,并可能引发激烈的内部竞争。
这不仅可能影响到共和党自己的稳定,而且还有可能会让共和党不得不重新制定竞选策略。
此外,目前特朗普在共和党内部的地位仍然难以动摇,这种情况下,德桑蒂斯想要获得胜利,可能需要提出与特朗普不同的政策主张,并对国内外政策进行重新定位。换句话说,德桑蒂斯要比特朗普“更特朗普”。
不过,这可能会引发选民和政界人士对于共和党的政策路线的讨论和争议,重新塑造选民对于共和党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德桑蒂斯的出现或许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政治野心,还可能涉及共和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我们都知道,特朗普从当上总统的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得到过共和党建制派的认可。这些传统精英认为,特朗普不修边幅的做作和一个“网红”没有太多的区别。
而德桑蒂斯则在行为举止上更符合他们的审美,他们需要一个没有“特朗普包袱”的“特朗普式”保守派精英,来代表共和党的利益。
所以这个时候推出德桑蒂斯,很大程度上不仅是在阻止特朗普再当上总统,并且也是在与特朗普争夺党内的权力和影响力。
对于民主党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局面。尽管拜登已经宣布参选,但是拜登的年纪实在是太让选民质疑了。拜登的思维、表达、行动,在很多人看来都显然不太适合再去担任总统,所以,拜登的争议在民众和民进党内部都很大。
但问题就在于,民主党找不到合适的候选人,这才只能让拜登硬着头皮上。所以民主党在选举上的优势并不明显,也不得不动用盘外招来对付特朗普。
现在共和党内部竞争力度加大,对于民主党来说反而是利好的,这或许会让他们胜选的几率更大一些。
无论如何,现在美国选情扑朔迷离。一年多以后的选举结果,现在也难以下定论。但可以预计,一旦拜登和特朗普都不能当选,美国在未来四年对中国恐怕会更加不友好。
美国制裁、出口管制与中国电商企业应对
近期,美国频繁针对如TikTok、shein等在美中国互联网企业,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崛起,出现了华为、字节跳动等一批强势的出海企业。美国针对这些中国企业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
表层原因是法律以及数据安全问题。如果按照一个非常严格的数据合规标准,即使是美国本土的互联网企业,也可以用“错漏百出”来形容。Google、Meta和Instagram在这方面,每年被欧盟监管机构的罚款都超千万美元。
过去,美国支持互联网企业发展,所以数据监管的环境总体比较宽松。这也暴露了美国政府的一种无力感,即在推动全面立法上面临着重大障碍和阻力。
中层原因是现象层面引发的社会和政府的心理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中国在美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市场途径获得的巨大商业成功。《华尔街日报》就曾撰文指出,“在中国科技行业内部有句行话叫‘绣花’,用以形容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种商业成功来自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来自于中国价格的竞争优势。在一些互联网技术上中美已经实现了“并跑”,从而带给美国一种“在某些领域落后于中国”的落差与焦虑。因此,不管是政府内部还是智库机构发布的报告,都或多或少提及了中国企业对美国社会和制度的“威胁”。
深层原因是美国的国内外政治问题。在美国部分政客看来,打击中国企业就是打击中国,中国互联网企业不仅存在商业属性,更带有权力色彩的政治属性。像alibaba、shein, Ecvv这些跨国互联网平台,深度参与了供应链、数据、技术等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环节。美国希望阻止中国企业获得国际和美国市场的优势地位,实际上就是阻止中国企业获得国际和美国市场数据资源的配置权。
荒唐的美式“双标”
美国频繁使用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借机发难,映射出美国怎样的心态?
刘典:一方面,美国找不到其它的实质性证据,所以只能把商业竞争的问题泛安全化。时至今日,不管是美国的情报部门还是商务部,仍拿不出直接证据。
另一方面,暴露了美国在数字领域的大国战略竞争中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美国的安全感实际上与自身的霸权和领先地位紧密挂钩。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普遍相信一个观点,即出于保护自身制度的需要,必须塑造一个自己处于优势地位的有利环境。因此,本土企业可以宽松处理,自由发展,而他人借由本国宽松政策得到增长,就威胁到了其自身地位,从而威胁到了自身制度和权力,必须给予制裁和打压。
如今,alibab、shein,ecvv等平台已表现出的“威胁性”。为了予以打击,美国提出了国家安全这样荒唐的借口。
更具风险的出海之路
未来中国在美企业需要注意哪些风险?有哪些可能的监管风向?
未来美国必然要在立法、司法、行政、金融监管等各个领域去发力,使其对中国企业的管控变得“合情合理合法”。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两个主要风险来源。
一是隐私安全和数据安全问题。目前美国将中国企业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安全问题当作涉及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包括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美国商务部和司法部都对数据事项有专门的项目和办公室。而从华为的遭遇不难看出,任何被美国抓到“数据把柄”的企业,都可能成为各个办公室和委员会关注的焦点。
二是电商平台产品质量问题:阿里巴巴、拼多多和伊西威威(Ecvv)因“伪劣现象”而访问限制。针对目前在美国迅速成长的中国电商企业,施加制裁措施。
3月初,12名美国参议员提出了RESTRICT(限制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安全威胁的出现)法案,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商企业可能会受到中美科技脱钩背景下的政治影响。未来各国政府可能会对中国电商企业的数据安全、隐私安全、产品供应链等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
最后一刻还是签了?泽连斯基签“丧权”协议,提出唯一停火方案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这个掀起战争的罪魁祸首摇身一变,变成了军援乌克兰的“主力军”。但这些援助可不是无偿的,而是早已标注好了价格。现在美国终于露出獠牙,将乌克兰的核心资产全部吞并。
环球网报道,美国投资巨头贝莱德将和乌克兰成立所谓的“乌克兰发展基金”,将免费接手乌克兰能源、基建、电网、农业投资,甚至是全部国企。
之所以免费,是因为该公司会帮助乌克兰偿还相应领域的债务,但这些核心资产从此之后就和乌克兰没有关系了。
该消息引起国际社会不小的轰动,讽刺泽连斯基签署了“丧权”协议,毕竟战争终将结束,乌克兰所有国企都归美国所有,那么乌克兰还剩下什么?以后得乌克兰是不是得改名叫“乌克兰州”,而乌克兰人只能给美国打白工。
泽连斯基不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吗?当然清楚,甚至这就是美国挑起俄乌冲突的目的之一。
截止到2022年年底,乌克兰的外债高达1320亿美元,如果2023年底战争还没结束,那么债务数额将会翻倍。这是乌克兰无法承担的债务,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泽连斯基“顺理成章”的求援美国,于是就出现了美国免费拿下乌克兰核心资产的荒唐协议。
那么有人问了,上千亿美元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援乌金额已经超过了750亿美元,美国现在接手不是血亏?
当然不会亏,而且账也不是这么算的。乌克兰的债务主要都是美欧国家的军援,而美国作为援乌大户,这笔债务自己就占了大头,所以二者是抵消关系,而不是相加。
此外,战争打了一年多,欧洲国家的军工订单、炸毁“北溪”管道之后兜售能源获利,谁也不清楚美国在其中究竟赚了多少,但几千亿美元肯定少不了。
稀释掉的债务,美国自己填补一些空缺,就能彻底掌握一个核心资产,后续产生的利益是源源不断的,美国怎么都不会亏。所以说,这是名副其实的“丧权”协议。
当然了,泽连斯基本身就是犹太人,乌克兰人和乌克兰这个国家的死活他根本不在乎。
此外,在西方军援“热情”消退的背景下,乌克兰民众呼吁和平的声音越来越大,泽连斯基在外界压力下,近期也松口提出一个唯一的停火方案,即“俄乌边界恢复至1991年的状态”。
但这意味着俄罗斯需要归还公投入俄的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半岛,所以看似停火的方案,本质上依旧是个幌子罢了。泽连斯基这是铁了心的帮助美国“战斗到底”了。
美国至7月7日当周API原油库存增加302.6万桶
美国至7月7日当周API原油库存增加302.6万桶,预期20万桶,前值-438.2万桶。
美媒:美政府大肆举债终将难以为继
参考消息网7月9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5日刊发题为《美国正在举债度日》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国家存在了多久,联邦债务的历史就有多久。增加联邦债务有时是深谋远虑之举,但如今美国在经济增长时期大举借债,债务规模正越来越不可持续。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未来十年,在政府已经欠投资者25.4万亿美元的基础上,每年还会平均增加约2万亿美元的联邦预算赤字。
借贷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越来越多的政府财政收入还没有捂热,就以支付利息的形式流向购买了政府债券的投资者,这些钱原本可以用来为美国人民谋福利。政府不是向富人收税,而是向富人付费,为的是从他们那里借钱。
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到2029年,政府每年的利息支出将超过国防支出。到2033年,仅支付利息一项就将消耗美国3.6%的经济产出。
在疫情暴发前,利率在长达十年时间里保持着极低的水平,这意味着尽管联邦债务规模激增,需要支付的利息仍相对较少。从债务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2020年初的联邦债务规模约为1990年初的两倍,但利息负担仅有过去的一半。
然而,低利率时代已经结束。靠举债过日子的成本不断攀升。美国领导人制定新的路线变得势在必行。
提高债务上限协议的达成并不等于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民主党人只同意适度削减开支;共和党人则拒绝考虑任何旨在增加财政收入的举措。结果呢?在达成协议之前,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债务总额到2033年将达到约46.7万亿美元。协议达成后,它预测的数字只是略有减少,降至45.2万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全年经济产出的115%,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民主、共和两党都对实施更大规模改革的必要性表示理解。在国会投票支持提高债务上限后,拜登总统宣布:“我们还将采取更多措施来减少赤字。”
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承认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并无太大意义。他在投票后说,打算组建一个两党委员会,“以便让我们发现浪费,并且作出实际决策来真正处理债务问题”。
不过,很难把他们的话当真。共和党人显然并不关心债务问题。最近几十年来,每当有机会时,他们都会通过减税法案,并迫使政府借更多的钱。至于民主党人,他们对削减开支的呼声变得越来越谨慎,既因为预计会出现的可怕后果尚未成为现实,又因为他们吸取了一个惨痛教训:同意削减开支只会让共和党人愈发有理由宣扬新一轮减税。
债务上限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它从来不以减少联邦债务为目的——它其实是为了方便举债而设立。一战期间,国会厌倦了每一轮新债券的发行都要得到它批准的流程,于是允许财政部在一定限额内举债。债务上限如今发挥的作用甚至不如过去,它成为共和党人采用的一种手段,他们扬言要将美国置于债务违约境地,以此来胁迫民主党人减少支出。只有在两党都愿意参与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更大变革。
任何实质性协议最终都需要将增加收入与削减开支相结合,尤其是因为任何政治上可行的协议都需要结合这两者。两党都必须作出妥协:共和党人必须认可有必要将欠政府的钱收上来,有必要对富人征税;民主党人则必须承认应该将改革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计划摊在桌面上讨论,该计划目前已经成为联邦支出增长的主要推手。事实将证明,如果做不到这些,在财政上就难以为继。
这需要作出痛苦的选择。但是如果不作选择,也会付出代价,而且价码正迅速抬升。
社评:什么人会认为耶伦向中国“卑躬屈膝”?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周六在北京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何立峰会见时礼节性鞠躬的画面,让一些美国人受到刺激且难以释怀。耶伦已经回到美国,这些人仍在口诛笔伐,宣称她像是“被传唤到校长办公室”,这是“向中国磕头”“表现出软弱”等等,有美国前官员还喊出“从来、永远、永远……美国官员不会低头!”的奇怪口号。由此可见美国舆论对中国元素的过敏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如果看过耶伦过去的视频,不难发现这是她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假如不是在美国社会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应,没有几个中国人会注意到耶伦访华的这个细节,更不会天真到以为耶伦这是向中国“卑躬屈膝”,而更多是将此当成耶伦谦和有礼的表现,这在客观上不仅给她个人加了分,也多多少少改善了美国这个国家及美国官员留给中国社会的印象。
谦恭在礼仪之邦的中国,是受人尊崇的美德,不可能有人因为谦恭守礼而受到诟病。谦恭的对立面是傲慢,谁会喜欢傲慢的人或国家呢?一些“永远不会低头”的美国官员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傲慢。从这次的意外风波可以看出,耶伦的一次谦和在美国仅仅是个案,代表不了、也改变不了美国外交及美国官员的特性和整体风格。美国舆论对耶伦的抨击,抹平了她凭借个人修养素质所拉近的中美之间的情感距离,再次证明美国对华理性决策及行为的空间是多么狭小逼仄。
美国舆论场对“耶伦鞠躬”视频的争议所展现出的霸道,恰恰是中国社会下意识地对华盛顿处处提防的原因。没有几个中国人会天真到以为即使表现出谦和的耶伦会在中美谈判桌上妥协或软弱,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社会对美国的主流认知是高度清醒的,既礼尚往来,但同时也绝不会在主权、安全、发展权问题上让步。耶伦弯下去的腰,让中国人看到了美国官员难得一见的善意和礼貌,但很快就被美国舆论的一阵歪风给吹散了。
美国霸权的衰落,首先是在一些美国人内心的衰落。在今日美国,仿佛谁对中国表现一点点友好姿态,谁就是向中国磕头。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心态,只有心理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方才会这样,通过刻意保持强势的姿态,寻求某种心理补偿。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它对外特别是对中国所表现出的傲慢、脆弱、敏感,都是它面对中国快速发展自信心严重受损的衍生品。所有国家都可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在一些美国人对耶伦鞠躬画面意难平的时候,耶伦与几个中国年轻一代女性经济学者餐叙的画面在中国互联网也引起了争议,出席的人受到不少网民的批评。需要说,两件事有点类似,但情况还不一样。一国官员出国访问时安排与一些当地人餐叙,作为一种公共外交,这比较常见,也无可厚非。但美国官员的确常常利用这种形式,对其他国家的内政进行介入和干涉,令人不得不防。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些反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长期对华打压给中国民间对美情绪造成的寒意。
据称耶伦在吃饭前还拿出一个讲话稿念,根据事后发表的这份讲话稿,耶伦表示美国与中国政府存在分歧,但这并不是与中国人民的分歧,明显有挑拨离间之意。两幅画面在中美引起的不同反应,充分说明了中美关系的复杂和微妙。说到底,这根源于美国的对华错误认知和不健康的政治生态,导致中美两国社会的强烈情绪,反过来又影响中美关系,形成恶性循环。要矫正这种非正常状态,关键看美国能不能作出实质调整。
韩国外交官抵达北京,想安排两国高层会谈,外交部回应绝了
自尹锡悦上台以来中韩关系持续遇冷,韩国总统尹锡悦多次发表对华强硬的言论,此前尹锡悦更是悍然把台湾问题跟半岛问题挂钩,认为二者都是国际问题,中方对此强烈反对并提出抗议。然而韩国却心有不服,倒打一耙批评中国不应该指责韩国总统,中韩关系就此继续僵硬。
众所周知,韩国在多方面政策都跟美国挂钩,美国对华强硬,韩国自然也就跟上,就连台湾问题的相关论调都跟美国政客如出一辙。不过就在最近,在中国宣布对镓以及锗这类关键半导体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后,韩国态度突然就软化了,立马主动寻求跟中方展开沟通对话。
韩国外交官飞抵北京
韩国虽然对美国亦趋亦步,但在自身关键利益有可能受损的情况下,韩国还是不断选择了主动跟中方联系。据外媒报道,最近,韩国外交部乘坐包机抵达北京,韩外交部次官补崔泳杉与中方副外长孙卫东进行了会晤,双方就中韩关系展开了深入交流。补崔泳杉在这时候倒是很会说话了,称韩国始终尊重并坚持“一个中国”,无意干涉中国内政,同时还表示希望中韩关系能够重回正轨。
当然,韩国政客这次来中国,除了政治问题外,经济问题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还有别的目的,例如希望能够安排中韩两国高层在即将展开的东盟地区论坛期间进行会谈。简而言之,韩国想要跟中国高层面对面好好谈一谈。对此,中方的回应可谓是给足了体面,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同意共同推动中韩关系早日克服当前困难。”不过关于韩国想要进行进行高层会谈的问题,汪文斌提到:“目前我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
中方的回应给足体面
中国的回应没有直接拒绝,可以说是真的为韩国留有最大程度的体面了。要知道,如今的中韩关系不容乐观,并不是韩国外交官一次访华,一个轻飘飘的口头上承诺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就可以彻底改善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尹锡悦的领导下,韩国自上而下都对华表现出了极为不友好的态度,不论是在中国疫情政策放开之初区别对待游客,还是前段时间决定中断两国航班等等。韩国都表现出了对中韩关系就此遭到破坏也无动于衷的嚣张嘴脸
耶伦访华时间已定!美国对中方两次“先斩后奏”,是为拜登开路?
“先斩后奏”是美国对中国经常使用的一个招数,这样便在无形中将所有压力放在中国身上,按理来说美国主动提出增强两国交流中方不应该拒绝,但是美国访华的目的并不单纯,所以才会想尽办法求得中方的同意。前段时间布林肯访华成为一大热点,在布林肯结束北京之旅不久后,美国媒体便透露出消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会在7月份左右访华。近日,美国媒体称耶伦会在本月6日到9日这三天时间访华。
不难看出这次耶伦访华与布林肯之前访华所用的套路一样,并且理由都是为了促进两国友好关系,但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耶伦身为财政部长是为了钱而来。美国介入俄乌冲突之后,国内债务危机变得越来越严重,美国迫切需要中国帮助美方解决国内危机,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是真的有实力可以帮助美国。基于这种情况美国不得不主动释放求和信号。在耶伦表达访华意图后,美国也宣布“气球事件”只是一个乌龙事件,并没有发现中方获取美国情报。
时隔5个月之后,美国终于愿意发声承认中方的民用无人飞艇不是所谓的“间谍气球”,这种行为对中美关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很多人认为美国主动发声给中方一个交代,就是在为耶伦访华进行铺垫,而且这次耶伦访华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借钱,美国也必须拿出一些实际行动讨好中方。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消息,美国债务总额已经突破32万亿美元,在这则消息出现之后耶伦访华的消息就随之出现,外界很难不把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
耶伦曾表示: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让中美消除误会,让两国重新建立联系,向中方阐明美国真正的想法。这样看来,美国第二次派出“重量级”嘉宾访华是为了彰显美国的诚意。耶伦和布林肯都属于拜登内阁人员,所以这两名官员代表着拜登一派,小编认为耶伦访华可能有两个目的。第一种是想要恳请中方再次出手相助,在5年前中国曾帮助美国顺利度过危机,5年后的今天美国也希望中国可以同样给予自己帮助。
第二种可能是为拜登访华开路,拜登曾透露出想要访华的意图,可是中方因为拜登对中国的施压行为,选择暂时不同意拜登前来。而布林肯、耶伦逐渐打开“访华大门”后,就为拜登访华打下基础。因此,小编猜测,耶伦和布林肯都是在为这个“终极老大”开路。